编者按:
8月29日上午,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8月份新闻发布会,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、委新闻发言人李超主持发布会,解读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等政策,并就扩大内需、以城市为单元推进普惠托育、防汛救灾、招投标改革进展等方面问题,回答了记者提问。
针对记者对招投标改革进展的提问,李超说,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,认真抓好《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》落实,加快推进招投标制度机制改革,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。第一,抓制度建设,招投标规则进一步优化。具体包括“三个新”。实施评标专家管理“新国标”,修订出台评标专家管理办法,加强专家全周期管理。制定中央企业采购“新指引”,印发规范中央企业采购管理的指导意见,推动中央企业以性价比最佳、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最优为目标实施采购。明确公平竞争“新标尺”,落实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,修订废止违反公平竞争的政策文件500余件,着力破除招投标领域地方保护、市场分割和所有制歧视。第二,抓数智赋能,招投标效率和透明度进一步提升。在流程上,推行“阳光交易”,全面实行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,今年1—7月,发布招标计划公告12万件,提前公示招标文件4.8万件。在方式上,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,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展智能评标、围串标识别和招标文件合规检测,推广远程异地评标和“双盲”评审改革,也就是评标专家“盲抽”、技术标“盲评”。今年1—7月,开展远程异地评标4.2万次,同比增长27.3%;实施“双盲”评审5.3万次,同比增长32.5%。在交易服务上,搭建移动数字证书(CA)“一张网”,统一全国各地区数字证书标准,企业跨地区投标时不再需要“投一个标换一把锁”。今年1—7月,开展异地CA互认25.3万余次,数字证书使用成本降低约50%。第三,抓行业治理,坚决打击违法行为。对于投标人,重拳整治围串标活动,及时向纪检监察机关、公安机关移送违法犯罪线索,打掉一批职业犯罪团伙。对于评标专家,严厉打击违规评标活动,组织全国评标专家清理,2024年以来,已将3.8万名违法专家清理出库,各地专家库中已查实的违法专家全部“清零”。同时,公开曝光典型案例,发布串通投标犯罪的代表性案例,曝光各类招投标违法犯罪案件近2000起,形成有力震慑。一年多来,招投标改革稳步推进,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,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招投标更加积极。今年1—7月,工程建设领域中标民营企业达36.6万家,同比增长11.9%;民营企业中标项目数量占比达76%。
以下为发布会具体内容:
情况介绍
答记者问
央视新闻记者:人工智能涉及方方面面,《意见》提出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,推动形成工作合力。请问对此有哪些考虑?
张铠麟
中国青年报记者: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特点:与“互联网+”相比,“人工智能+”有哪些新特点?为什么选择在当前时间启动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?
霍福鹏
证券时报记者:我们看到,7月份投资、消费数据都出现一定波动,下半年,在扩大内需方面,国家发展改革委是否会有新的政策举措?
李超
中国日报记者:《意见》首次提出“人工智能+”全球合作,请问有什么主要考虑?后续有哪些重点推进方向?
张铠麟
每日经济新闻记者:请问以城市为单元整体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的主要考虑是什么?具体将如何推动落实?
李超
21世纪经济报道: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阶段性目标:《意见》提出了“人工智能+”的3个阶段性目标,主要有什么考虑?
霍福鹏
南方都市报记者:七八月间不少地方都发生了洪涝灾害,青海、甘肃、内蒙等传统干旱地区都出现暴雨天气。有专家表示,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,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暖湿趋势,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此是否有相应的应对举措?
李超
新华社中经社记者:下一步将如何推动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落地,重点抓哪几方面工作?有哪些重大举措?
张铠麟
经济日报记者:招投标市场秩序是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,但是部分乱象受到企业广泛关注。去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》,请问一年多以来,招投标改革的进展和效果如何?
李超
澎湃新闻记者: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与人民生活:文件提出的重点应用领域,有哪些与老百姓日常工作生活直接相关?预期能带来哪些改变?
霍福鹏
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:近日,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的部分地震受灾群众住进了新家。我们很想了解灾区恢复重建进展如何?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组织重建的过程中为灾民提供了哪些保障?
李超
摄影:高弘杰
扫码关注我们
了解更多精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