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最新动态 > 述评 | 十年铸剑 ——央企采购管理提升对标工作全景回顾与未来展望
最新动态
述评 | 十年铸剑 ——央企采购管理提升对标工作全景回顾与未来展望
2025-08-216



本文首发于《招标采购管理》2025年第7期。


作者:高志刚   李海

(作者系长期从事采购招标专家)


2015年6月22日,国务院国资委印发《关于开展中央企业采购管理提升对标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》(国资厅发改革〔2015〕27号),使其成为国资委13项管理提升专项工作中坚持至今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。十年来,国资委从组织机制、运营管控、生态建设、智慧供应链、安全保障五个维度设置25项指标,通过分组调研(7-8组)、座谈交流、基层抽样、专家评分、结果公示等环节,系统评估企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水平,探索出一条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崭新路径,成为国资国企改革创新的重要实践样本。


十年实践

采购管理实现全方位跃升


(一)规模效益与资源配置双优化,夯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基础

十年来,央企采购规模从不足10万亿元增长至18万亿元,占全国公共资源交易45万亿元总规模的40%,通过集中采购累计节约资金数万亿元。多数央企建立集中采购管理体制,集中采购率不少已达90%以上。设立采购供应链管理专门机构,对采购寻源、合同签订、资金支付等关键环节实施统一管控,增强市场议价能力,实现资源优化配置,切实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。 

(二)数字化转型与智慧监管同步推进,提升采购管理效能

电子招标率从不足30%跃升至90%以上,采购全流程实现线上化、透明化运行。依托数字化平台,实现采购数据实时采集、分析与应用,构建起穿透式监管体系,有效减少人为干预,提升监管精准度和采购透明度。

(三)合规管理与战略目标深度融合,服务国家发展大局

合规是采购对标的根基,更是供应链的生命线。央企将合规管理贯穿采购全流程,强化采购审计与对标工作的统筹协调,通过建立信息交互机制,避免重复劳动、提升监管效率。同时,积极践行绿色采购、参与精准扶贫,在采购环节优先选择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,以消费帮扶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;强化供应链韧性建设,通过国产化采购、产业链协同等举措,服务“双碳”目标与产业链安全战略,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。


创新举措

构建特色鲜明的对标工作体系



(一)以集中采购为核心,推动资源统筹集约化

多数央企建立集中采购管理体制,对采购寻源、合同签订、资金支付等关键环节实施统一管控,增强市场议价能力,实现资源优化配置。

(二)以数字赋能为手段,推进监管体系智能化

依托大数据、区块链等技术,搭建覆盖采购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平台,实现采购过程可追溯、数据可分析、风险可预警,推动监管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。

(三)以制度建设为保障,促进管理机制长效化

建立“对标——改进——提升”闭环管理机制,将优秀实践转化为制度规范,推动采购管理从专项整治向长效治理转变,形成常态化、制度化的管理模式。

(四)平台助力,凝聚多方协同合力

中国招标投标协会、中国国资国企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社会团体,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通过搭建交流平台、推动标准制定、组织专题研讨等方式,助力央企采购管理提升,在标准建设、数字化转型、经验推广等领域协同发力,为对标工作提供专业支撑与智力保障。


模式创新

为国资国企监管改革提供实践样本



央企采购对标的成功实践,探索出一条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崭新路径,是对国资国企监管模式的重大创新。2024年,国资委改革局将“采购管理对标评估”升级为“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对标评估”,从组织机制、运营管控、生态建设、智慧供应链、安全保障五个维度设置25项指标,通过分组调研(7-8组)、座谈交流、基层抽样、专家评分、结果公示等环节,系统评估企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水平。这一系统化考核机制,推动监管从单点突破转向全局优化,实现了从碎片化管理到系统性提升的跨越,为国资监管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改革路径。

(一)监管理念革新:从合规导向到价值创造

对标工作推动国资监管从“合规性监管”向“价值创造导向”转变,通过将绿色采购、国产化率等指标纳入考核,引导企业服务国家战略,实现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与战略价值的统一。

(二)监管方式升级:从行政干预到市场赋能

借鉴公开招标、电商化采购等市场化手段,推动监管模式从“直接审批”向“规则引导+事中事后监管”转型。通过建立统一的市场化评价标准,既保障国有资产安全,又激发企业自主决策活力。

(三)监管体系完善: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构建

通过系统化考核,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局优化,为国资监管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路径。


未来展望

锚定目标再启新程



面向未来,央企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对标工作将围绕以下方向深化推进。

(一)强化制度标准体系建设

加快研究制定战略采购、绿色采购、电商平台采购等专项指导意见,探索构建区别于传统招标投标、政府采购的国企采购制度标准体系,以《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》(中发〔2015〕22号)、《关于规范中央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》(国资发改革规〔2024〕53号)为依托,打造国资监管“双航母战斗群”,为规范管理提供长效支撑。

(二)优化考核评价机制

加大采购对标考核中客观指标权重,引入AI大模型智能辅助评审等成熟技术,提升考核评分的科学性与公信力,增强企业间可比性。同时,增加三级企业对标样本,检查制度标准的渗透力;增设对A级企业在对标世界一流、制度标准输出、电子平台共享、新技术率先使用等方面的考核指标。

(三)深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

推动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新技术与采购业务深度融合,打造智慧采购新范式,进一步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与管理效能。

(四)健全协同发展机制

建立低成本、常态化对标交流信息网络平台,加快优秀案例分享与经验推广;系统梳理《国企央企采购供应链制度选编》,促进央地国企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;支持探索统分结合,分类共建共享国企供应链采购专业化、协同化、规范化和数智化体系;推动与国家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对接,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,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。


结语

十年铸剑,再谱新篇



十年对标实践,不仅实现了央企采购管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数智化的跨越,更为国资国企监管改革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。从规模效益提升到监管模式创新,从数字化转型到服务国家战略,央企采购管理提升对标工作走出了一条“以对标促提升、以创新谋发展”的特色之路。
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央企将继续以对标世界一流为目标,深化改革创新,完善制度体系,强化数智赋能,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、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。


END



★本会《招标采购管理》杂志拥有此文版权,若需转载或复制,请注明来源于《招标采购管理》,标注作者,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。否则,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



《招标采购管理》微信公众号



联系人:顾雨青    陈金珍    曹明    龚海华    芮丽梅
联系电话:010-88653347/62/24/26/70
投稿邮箱:xiehuixin@126.com



《招标采购管理》网上订购

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